传承农耕文明,创新科技发展
尊敬的各位同仁、合作伙伴及社会各界朋友:
中原大地,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千年智慧与历史积淀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,中原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当代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。在此背景下,中原农业文化遗产数智应用实验室应运而生。我们以历史学为根基,融合人工智能、3D打印、大数据等前沿技术,致力于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,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新路径。
使命与担当
实验室以“传承文明基因、赋能乡村振兴”为使命,聚焦三大核心方向:
中华古作物种质基因库与生物育种创新:整合考古遗存、濒危品种与野生资源,构建“遗传-文化-生态”三维基因库,解码抗逆基因密码,助力种业振兴与粮食安全。
农业文明场景重构与未来农场的中国方案:融合古村落数字孪生、农具智能再造与乡约文化数字化,打造“五维场景”解决方案,为未来农场建设提供中国智慧。
古农具数字孪生与低能耗智能农机设计:创建全球首个传统农具参数库,萃取低能耗设计原理,研发“文明启发式”智能农机,推动绿色农业装备技术突破。
成果与创新
过去三年,我们紧扣三大研究方向深耕细作,获批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、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及1项农村农业部委托项目,科研经费达200余万元。在技术转化领域,建成传统农耕文化体验馆、完成黄河流域传统作物逆境培育虚拟仿真展示平台项目;学术层面,团队发表《中原文明起源路径与模式的中原考古观察》等高水平论文,出版《农为邦本——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》等专著,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。这些成果的取得,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智慧与汗水,更离不开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。
未来愿景
站在新的起点,实验室将继续秉承“交叉融合、开放共享”的理念,深化与国内外高校、科研机构的合作,推动历史学、农学、增材制造、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。我们将以“中华古作物种质活态基因库”“农业文明韧性数字孪生体”“低耗能智能农机装备”为突破点,加速科研成果向服务“中原农谷”建设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的转化。期待以数字技术为桥梁,让沉睡的农业文化遗产“活起来”,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。
致谢与共勉
感谢新乡学院的坚实后盾,感谢每一位投身实验室的同仁,是你们的坚守与创新,让历史的厚重焕发时代的光彩。未来,让我们携手同行,以科技守护文明根脉,以智慧书写农业文化遗产的新篇章!
中原农业文化遗产数智应用实验室主任
王孝俊
2024年9月